◼Author:葉家佑

◼Date:2022/11/20

Summary:

    科技的應用十分廣泛,帶給人類便利的生活。但從前的倫理、道德之底線卻也備受挑戰。此篇報告旨在提出現代科技與資訊問題,並以分段提出問題所在,而後提供參考的解決方案。

Introduction:

    現代人對於科技得應用早已不及19、20世紀初一樣新穎,人們對於電腦的應用已不再是需花費苦心學習的事情。21世紀,資訊網路大爆炸的世代,電腦的使用程度也超越以往單於計算機的功能,生活、教育、玩樂、購物、商業、金融流動、新聞等,漸漸轉往至網路平台上,紙本及實體性質日漸式微,然而便利的發展卻也衍生出許多安全及隱私的問題,例如:「資訊安全、駭客竊取、貧富差距等」。此篇報告即反應現代資訊安全及科技倫理的問題。

Content:

    倫理是什麼?倫理(Ethics)對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中華民族, 是相當悠久且根深蒂固的文化包袱, 其實以西方見解來說明其實非常簡單的。電腦源自西方, 若以西方的見解來定義倫理一詞。基本上, 倫理講求益己益他人, 亦造福大眾;科技的使用會因各種方面來影響他人, 因此若要享受科技所帶來的正面效益, 也必須有義務及責任來承擔其所帶來的負面衝擊。(慈濟大學-科技倫理-2)

    科技倫理係使用電腦之規範與網路化的倫理道德, 就好比醫護人員有醫學倫理, 在使用電腦時其實與人類的生活倫理一樣都有基本規範。 由於電腦已與人類的生活緊密不分, 無論食、衣、住、行、育、樂皆與電腦息息相關, 電腦對人類社會影響甚廣甚深, 許多傳統的觀念在現代開放社會中已日漸式微,遭受挑戰。倘若毫無忌憚的應用在科技社會中, 將造成人類的倫理道德觀念日漸具下,例如:「勒索病毒、駭客犯罪、侵犯智慧財產權之行為等」, 即為使用網路最大之隱憂。因此, 不但需要對電腦使用者加以規範, 並且對於現代人類更有必要加強科技倫理、網路資訊安全的普及教育, 以防患未然。(慈濟大學-科技倫理-1)

    科技引發的全球性議題,例如生態的汙染與環境的惡化、能源及資源匱乏之問題,以及
科技運用在軍事領域導致全球進行軍備競賽,人民的安全感嚴重喪失,加上近代的通訊技術愈來愈多被發達國家作為控制發展中國家的武器,而新式醫療技術與生物科技衍生之道德與倫理問題亦層出不窮,為人類生存與環境永續發展帶來嚴峻的挑戰,而賦予道德責任與社會進步相適應的價值觀涵義之問題,將成為有責任心的工業與企業人員及全世界人民所應關注與致力研究的課題(許良,2004;胡傳紅、王小京、甘美好,2007;鄭玉書,2007)。

    科學與技術倫理日漸受國際社會及媒體關注,已成為全球性之重要議題。若改歷史的角度回顧,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分析 1949-1988 年科學、技術與社會相關文獻,發現現代科學興起後,科學專業化的過程及組織與社會所面臨的緊張關係及所牽涉到的問題包括「科學與社會責任、科學與自由、科學與倫理、科學的人性問題、科學家與政治、科學與現代社會問題、科學自律問題、科學與風險、科學與國家安全」(Chalk, 1988)。綜上可知,科學倫理主題均顯示科學與技術倫理之課題已受當時的社會關注。

    科技的萬能, 但人類只要有心更是無所不能, 科技對人類社會的衝擊性, 遠遠超過人們的想像。例如:「傳統觀念認為偷牛、偷東西、偷錢是犯法的竊盜行為, 但現在借一本小說去影印, 拿一套軟體去盜拷, 隨後歸還並說謝謝」, 現代人可能認為理所當然, 或是無關緊要的小事, 但這可是嚴重侵權行為, 有些人士也許認為小題大作, 可是事實就是如此, 因為這種盜拷之行為, 已嚴重違反著作權法甚至是智慧財產權法, 依據著作權法第91條規定:擅自以重製之方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七十五萬元以下罰金。(慈濟大學-科技倫理-3)

    此外, 有許多案例仍是無法以現行法律來論處的, 為了防範員工在上班時間偷懶, 許多企業主管安裝了可以監視員工上網的時數、是否正在上網, 以及將他們上網網站分類的軟體、鎖住特定網站等等。不過許多員工與強調隱私權的社會團體, 認為主管之行為已嚴重侵犯他人隱私權, 他們認為可以監看員工是否摸魚, 卻無權過問他們上了哪些網站, 因網站屬性涉及個人隱私的一面等。 問題是企業主管也反駁說:「員工領薪水, 老闆應當可以要求員工遵守規定」。也就是說, 企業網路化之後, 員工的人權、法律權利亦蕩然無存。(慈濟大學-科技倫理-4)

    步入二十一世紀後, 趨勢大師奈思比(John Naisbitt)曾呼籲世人莫忽視高科技帶來的副作用, 他最擔憂的係基因工程將改變物種的生態變化及習性, 而這些發展則是人類無法控制及避免的。今天人類可以複製羊(桃莉羊), 明天是否也可以創造人工猴?倘若有一天在路上碰到與自己完全一模一樣的人類, 那他或她是否也是您自己?基因工程雖然可以解決許多疑難雜症, 消除人類的病痛困擾, 但科學家倘若無節制, 未來的發展是難以預料。 俗話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因此, 人類若無法克服這些問題之前, 仍然必須從道德與倫理方面勸說或宗教戒律來規範, 在怎麼仔細的法律,仍有規範不到的地方。(慈濟大學-科技倫理-5)

    然而, 臺灣的立法速度卻是最讓人擔憂的問題, 立法往往遠不及科技發展,。舉例,在疫情之下,民眾使用健保卡來做購買快篩與口罩,但其中卻有資安與隱私的問題存在。中老年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早期盜拷大哥大氾濫成災,而中華電信公司面對「王八機」一發不可收拾卻又不能改變什麼的慘痛經驗。因此,現代社會更有義務共同建立網路、資安、科技的基本規範, 先從人性面來教育大家, 以公益之精神下去教育, 成熟審慎的使用科技,並用於造福人群, 才是根本之道, 而訂定罰則或各項立法限制, 則是可緩非緊急的事, 也是不得已的消極作法。(慈濟大學-科技倫理-6)

    現在世界各國政府均已關切AI倫理議題,並有各自的主張,以歐盟而言有七大原則:

  1. 應有人類監督AI技術的運用
  2. AI應該擁有穩健性、安全性、值得信賴性
  3. 須重視人權隱私和資訊管理
  4. 須保持透明、具有可追溯性
  5. 應當確保多元性與公平性
  6. 尊重社會、環境維護
  7. 建立完善的究責制度

    2016年電子電機工程師協會(IEEE)亦提出AI倫理設計準則;2018年微軟(Microsoft)主張「公平、可靠安全、隱私保障、多元包容、透明責任」,同時成立AI倫理道德委員會;其他如百度(Baidu)、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等均有論述,有些包含AI設計階段的要求,有些則較重視AI技術的實際運用為原則。而我國(中華民國)科技部也對AI基本倫理則有8項指引:(行政院智慧國家推動小組)

  1. 共榮共利
  2. 公平性與非歧視
  3. 自主權與控制權
  4. 安全性
  5. 個人隱私與數據治理
  6. 透明性與可追溯性
  7. 可解釋性
  8. 問責與溝通
    從正面來探討AI倫理較難體會其價值,但若以負面來談或許能更深刻。在疫情期間國外有老師運用AI技術來計算學生的成績,但AI卻以歷史資料為基礎,倘若過去表現差的學生,運用AI技術計算的結果難有好成績,過去所謂的最佳進步獎將難以產生或難公允產生。(陸向陽 3 月 2, 2022)

    因此所謂的正確使用科技,應基於人權、人心、社會文化、教育研究做出正當的使用,而非一心濫用科技,造成環境破壞、生態污染、道德淪喪等等問題,若以客觀角度來看科技,其實只是人類的一項工具罷,不能取代人在世界上及社會中的價值與定位。

Conclusion:

壹、初步總結

    此研究報告僅針對科技倫理受關注之現況、教育重點、責任與實踐、意涵與範疇及其面臨之困境進行分析,初步整理以下結論:

一、科技倫理已成為國際關注之課題,亦為科技的健全與否與適切發展之指標。

二、科技倫理之意涵為「人類在從事科技活動中應有之準則或責任義務」,其範疇涵蓋所有與科技有關的問題,如資訊安全、網路、生技等,引發的兩難或爭議問題。

三、科技倫理之責任與實踐是每一個世界公民應有的體認與行動,應秉持與環境共生信念及倫理道德觀,對人類從事科技活動中應有的準則依循。

四、科技倫理教育重點在人與科技、人與自然之價值及其關係與互動之責任,人人皆有義務依循並愛護環境同時安全發展科技。

貳、省思與期許

    科技的力量使人進步,卻也引發爭議、不確定性與複雜度也日漸俱增,突顯科技倫理之探究及其責任觀的建構與定義為重要且迫切之課題。當科技之適切發展為人類帶來福利之際,人類享受科技所帶來的便利及應用,也顯現出科技倫理的重要,然而當科技之發展超越道德底線時,甚至開始戕害人類與生態環境之時,其帶來之代價與危害開始突顯出科技發展下之倫理關懷的重要性。

    很顯然科技倫理已經成為全世界共通之課題與職責,不管在個人或群體之中,使用科技所帶來的美好時,也應對科技倫理產生的問題與挑戰祥作思考。科技倫理之意涵與規範仍有待詳細定義及闡述,以應用於教育與研究、實踐與省思之中,貫徹於社會之中。科技發展之初衷,本來係為了人類建立更美好的環境與便利之手段,倘若人類繼續濫用科技,則將反受其害。人類在使用科技時,必須記取人類應承擔之科技倫理與義務責任,遵守其倫理觀及道德底線,以維護社會公義與人性價值,進而促使科技朝正確方向發展,方可迎接未來黎明的曙光。

Reference:

    胡傳紅、王小京、甘美好(2007)。沈思現代科技對倫理的挑戰。產業與科技論 壇,6(9),10-11。

    慈濟大學醫學資訊學系-科技倫理

    Chalk, R. (ed.) (1988).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Emerging relationships. Papers from Science 1949-1988.AAAS, Washington.  

    來談談人工智慧倫理(AI Ethics)- 避免科技的誤用與濫用: 陸向陽 3 月 2, 2022 in 人工智慧

    科技倫理之意涵、責任與教育(王淑慧 1、朱耀明 2)

    行政院智慧國家推動小組(科技部領先全球端AI科研8大準則 打造善的工具)